题目
[单选题]下列情况中,需要对基本标准成本进行修订的是(  )。
  • A.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
  • B.产品的物理结构变化
  • C.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售价变化
  • D.工作方法改变导致的效率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重大变化包括:产品的物理结构变化(选项B),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变化,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根本变化等。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就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售价变化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由于工作方法改变而引起的效率变化等,不属于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重大变化,对此不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
立即查看答案
本题来源:第十三章 奇兵制胜(章节练习)(2024)
点击去做题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企业进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时可以使用三因素分析法。下列关于三因素分析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力差异=(生产能力-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
  • B.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C.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D.三因素分析法中的闲置能力差异与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力差异相同
答案解析
答案: C
答案解析: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力差异=(生产能力-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选项A 不当选;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选项B 不当选;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力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因素分析法中的闲置能力

差异和效率差异,选项D 不当选。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不定项选择题]甲公司正在重新制定产品基本标准成本,下列情况中,表述正确的有(  )。
  • A.采用新工艺导致生产效率提高,不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
  • B.季节原因导致材料价格上升,不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
  • C.订单增加导致设备利用率提高,不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
  • D.工资结构重大调整导致人工成本上升,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
答案解析
答案: B,C,D
答案解析: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根本变化属于生产基本条件的重大变化,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选项A不当选;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售价变化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不属于生产基本条件的重大变化,不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选项B、C 当选;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变化属于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重大变化,需要修订基本标准成本,选项D 当选。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原因中,属于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形成原因的有(  )。
  • A.供应厂家调整售价
  • B.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
  • C.操作疏忽致使废品增加
  • D.储存过程中的损耗增加
答案解析
答案: A,B
答案解析: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应由材料的采购部门负责并说明原因。原因有许多,如供应厂家调整售价、本企业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订货造成额外采购等,选项A、B 当选。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组合题]

(2019)甲公司下属乙部门生产A 产品,全年生产能力1 200 000 机器工时,单位产品标准机器工时120 小时,2018 年实际产量11 000 件,实际耗用机器工时1 331 000 小时。

2018 年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1)直接材料标准消耗10 千克/ 件,标准价格22 元/ 千克;

(2)变动制造费用预算3 600 000 元;

(3)固定制造费用预算2 160 000 元。

2018 年完全成本法下的实际成本资料如下:

(1)直接材料实际耗用121 000 千克,实际价格24 元/ 千克;

(2)变动制造费用实际4 126 100 元;

(3)固定制造费用实际2 528 900 元。

该部门作为成本中心,一直采用标准成本法控制成本和考核业绩。最近,新任部门经理提出,按完全成本法下的标准成本考核业绩不合理,建议公司调整组织结构,将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合并为事业部,采用部门可控边际贡献考核经理业绩。目前,该产品年销售10 000 件,每件售价1 000 元。经分析,40% 的固定制造费用为部门可控成本,60% 的固定制造费用为部门不可控成本。

答案解析
[要求1]
答案解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3 600 000÷1 200 000 = 3(元 / 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2 160 000÷1 200 000 = 1.8(元 / 小时) 

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需分摊至实际产量中,所以: 

A 产品的单位标准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固定成本

            = 10×22 + 3×120 + 1.8×120 = 796(元) 

A 产品的单位实际成本= 121 000÷11 000×24 + 4 126 100÷11 000 + 2 528 900÷11 000

            = 869(元)

[要求2]
答案解析:

直接材料的价格差异=(24 - 22)×121 000 = 242 000(元)(U) 

直接材料的数量差异=(121 000 - 11 000×10)×22 = 242 000(元)(U) 

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分配率= 4 126 100÷1 331 000 = 3.1(元 / 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差异=(3.1 - 3)×1 331 000 = 133 100(元)(U) 

变动制造费用的数量差异=(1 331 000 - 11 000×120)×3 = 33 000(元)(U) 

固定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 2 528 900 - 2 160 000 = 368 900(元)(U) 

固定制造费用的闲置能力差异= 2 160 000 - 1 331 000×1.8 = -235 800(元)(F) 

固定制造费用的效率差异=(1 331 000 - 11 000×120)×1.8 = 19 800(元)(U)

[要求3]
答案解析:

【提示】本小问为第十八章责任会计内容,部门可控边际贡献=部门销售收入-部门变动成本总额-部门可控固定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121 000×24 + 4 126 100)÷11 000 = 639.1(元 / 件) 

部门可控边际贡献=(1 000 - 639.1)×10 000 - 2 528 900×40% = 2 597 440(元)

点此查看答案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