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甲公司2018年4月1日购入乙公司5%的股权时的会计分录。
编制甲公司2018年6月30日对所持乙公司5%的股权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会计分录。
计算甲公司2018年6月30日对乙公司持股比例达到30%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计算甲公司2018年度对乙公司股权投资应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计算甲公司2019年度对乙公司股权投资应确认投资收益的金额,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3分)
2018年4月1日: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800
贷:银行存款800
(3分)
2018年6月30日: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100
贷:其他综合收益100
(3分)
2018年6月30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投资的公允价值+进一步取得投资支付的对价=4500+900=54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400
贷:银行存款4500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800
——公允价值变动100
借:其他综合收益100
贷:盈余公积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0
(3分)
甲公司2018年度对乙公司股权投资应确认投资收益=800×30%-[(800-700)-(800-700)÷10×(3÷12)]×30%=210.75(万元),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40×30%=12(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10.75
——其他综合收益12
贷:投资收益210.75
其他综合收益12
(3分)
甲公司2019年度对乙公司股权投资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000+(800-700)÷10]×30%=603(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3
贷:投资收益603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3%。有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20年1月10日,甲公司对其一栋行政管理用办公楼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前该办公楼的原价为500万元,已计提折旧25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为改扩建领用工程物资100万元,领用自产产品成本为90万元(市场不含税价格100万元),发生改扩建人员薪酬160万元,人员薪酬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改扩建的办公楼于2020年9月3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资料二:2020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经营租赁方式将该办公楼对外出租。租赁期开始日为2021年1月1日,租赁期为2年,甲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出租后,该办公楼仍按照原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计提折旧。
资料三:2021年7月1日,甲公司认为市场比较成熟,具备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条件,决定对该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当日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
其他资料: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本题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3分)
借:在建工程250
累计折旧250
贷:固定资产500
借:在建工程350
贷:工程物资100
库存商品90
应付职工薪酬160
借:应付职工薪酬160
贷:银行存款160
借:固定资产600
贷:在建工程600
(2分)
借:管理费用(600÷20÷12)2.5
贷:累计折旧2.5
(2分)
借:投资性房地产600
累计折旧(600÷20÷12×3)7.5
贷:固定资产6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7.5
(3分)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10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600÷20÷12×9)22.5
贷:投资性房地产600
盈余公积42.2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80.25


企业难以将某项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的,应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本题表述错误。

根据交易价格分摊原则,H商品应当分摊的交易价格为1万元[1.2÷(1.2+4.8)×5],甲公司将H商品交付给客户之后,与该商品相关的履约义务已经履行,但是需要等到后续交付K商品时,企业才具有无条件收取合同对价的权力,因此甲公司应当将因交付H商品而有权收取的对价1万元确认为合同资产,而不是应收账款。交付H商品时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合同资产1
贷:主营业务收入1

选项A当选:企业向其股东分派的股票股利是为筹资支付的对价,不符合股份支付的定义。
选项B不当选:企业向其高级管理人员授予股票期权,属于企业为获取职工服务而授予其权益工具的交易,符合股份支付的定义。
选项C当选: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分配给在职员工,属于职工薪酬中的非货币性福利,不符合股份支付的定义。
选项D当选: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向被合并方股东定向增发股票作为合并对价,不符合股份支付的定义。
【知识链接】
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