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单选题]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
  • A.市场
  • B.政府
  • C.非营利性组织
  • D.个人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也称政府资源配置。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立即查看答案
本题来源:2024年《财政税收》模考二
点击去做题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发票使用的规定,说法正确的是(    )。
  • A.需要临时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凭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书面证明、经办人身份证明,直接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
  • B.转借发票
  • C.拆本使用发票
  • D.扩大发票使用范围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发票管理。

【选项B、C、D错误】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发票管理规定使用发票,不得有下列行为:

①转借、转让、介绍他人转让发票、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

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私自印制、伪造、变造、非法取得或者废止的发票而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

③拆本使用发票;

④扩大发票使用范围;

⑤以其他凭证代替发票使用;

⑥窃取、截留、篡改、出售、泄露发票数据。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一级事权必须有一级财力作保证,这体现了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的(    )原则。
  • A.与事权相对称
  • B.公平性
  • C.权责结合
  • D.弹性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

财政支出划分的原则包括:①与事权相对称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权责结合原则。其中,与事权相对称原则:一级事权必须有一级财力作保证。

【选项B错误】公平性原则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划分应相对平衡,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纵向均衡和各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均衡。

【选项C错误】权责结合的原则可以解决划分支出的依据问题,即解决财权、财力与财政责任的结合问题。

【选项D错误】财政支出划分的原则包括:①与事权相对称原则;②公平性原则;③权责结合原则。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单选题]甲企业2024年12月末的“原材料”账户余额为1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余额为10 000元,则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计入“存货”项目的金额为(    )元。
  • A.10 000
  • B.90 000
  • C.100 000
  • D.110 000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检查。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根据发出耗用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进行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差为正数,表示实际大了,叫“超支差”;差为负数,表示实际小了,叫“节约差”。在发出材料时,先结转的是计划成本,然后再调整为实际成本。故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计入“存货”项目的金额为100 000+10 000=110 000(元)。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D。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公共物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公共物品的受益是非排他的
  • B.提供公共物品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 C.通过竞争的方式可以取得公共物品
  • D.公共物品的效用是可以分割的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特征。

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物品,也不会影响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即公共物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特征。

【选项B错误】提供公共物品,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公共物品具有提供目的的非营利性的特征。

【选项C错误】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享用,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即公共物品具有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的特征。

【选项D错误】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划归某个人或集团享有,即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的特征。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组合题]

乙企业为一家手机制造企业,2024年度会计自行核算取得主营业务收入5 0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1 000万元,营业外收入500万元,应扣除的主营业务成本1 00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300万元,营业外支出100万元,管理费用600万元,销售费用600万元,财务费用500万元。企业自行核算实现年度利润3 400万元。2025年年初聘请某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发现如下问题:

(1)管理费用中包含业务招待费60万元。

(2)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新产品研发费300万元,形成无形资产用于生产。

(3)扣除的成本和费用中,包含实发工资500万元,职工福利费80万元、职工教育经费30万元。

(4)营业外支出包括乙企业直接向贫困地区一所学校捐款50万元。

(5)乙企业通过其设立在境外C国的办事处,在C国销售手机取得收入200万元(折合成人民币),办事处发生的销售成本为50万元(折合成人民币),未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已就这笔销售利润在C国缴纳当地企业所得税30万元(折合成人民币)。

其他相关资料:我国对居民企业境外所得实行限额抵免法。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解析
[要求1]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依据题干数据,发生额的60%=60×60%=36(万元),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5 000+1 000)×5‰=30(万元)。36万元>30万元,则税前准予扣除30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30=30(万元)。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

[要求2]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依据题干数据,乙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00×200%=600(万元),则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00万元。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D。

[要求3]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职工福利费扣除限额=500×14%=70(万元),实际发生80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80-70=10(万元)。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扣除限额=500×8%=40(万元),实际发生30万元,无需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要求4]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公益性捐赠支出,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乙企业直接向贫困地区一所学校捐款属于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禁止税前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要求5]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

乙企业境外所得抵免限额=(200-50)×25%=37.5(万元)。在境外已纳所得额30万元,乙企业境外所得抵免额为30万元,境外所得抵免后应向我国缴纳企业所得税=37.5-30=7.5(万元)。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点此查看答案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