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当前A、B、C三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计算调整生产结构后A、B、C三种产品的产量、边际贡献总额、甲公司每月的税前利润增加额。
产品A的边际贡献=1400×(600-400)=280000(元)
产品B的边际贡献=1000×(900-600)=300000(元)
产品C的边际贡献=1200×(800-450)=420000(元)
边际贡献总额=280000+300000+420000=1000000(元)
销售收入总额=1400×600+1000×900+1200×800=2700000(元)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1000000/2700000=37.04%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400000+247500+300000)/37.04%=2558045.36(元)
产品A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600-400)/2=100(元)
产品B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900-600)/4=75(元)
产品C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800-450)/5=70(元)
按产品A、B、C的单位工时边际贡献大小顺序安排生产,产品A的产量为2000件,产品B的产量为1500件,剩余的生产能力安排产品C的生产。
产品C的产量=(12800-2000×2-1500×4)/5=560(件)
产品A的边际贡献=(600-400)×2000=400000(元)
产品B的边际贡献=(900-600)×1500=450000(元)
产品C的边际贡献=(800-450)×560=196000(元)
边际贡献总额=400000+450000+196000=1046000(元)
甲公司每月税前利润增加额=1046000-1000000=46000(元)
若甲公司的经营处于保本点,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保本点,亦称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经营状态,即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选项A、D正确;安全边际率=(实际销量-保本量)/实际销量,经营处于保本点时,实际销量=保本量,即安全边际率=0,选项C正确;经营杠杆系数=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分母为0,经营杠杆系数趋于无穷大,选项B错误。
甲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变动成本率为60%,盈亏临界点作业率为70%。甲公司的销售息税前利润率是( )。
销售息税前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1-70%)×(1-60%)=12%。
下列各项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有( )。
不能通过当前的管理决策行动加以改变的固定成本,称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财产保险、管理人员工资、取暖费、照明费等,选项A、C正确。研究开发支出应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选项D不正确。销售佣金是变动成本,选项B不正确。
下列关于本量利分析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本量利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假设前提:相关范围假设、模型线性假设、产销平衡假设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其中相关范围假设包括期间假设(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在特定期间范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和业务量假设(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模型线性假设包括:(1)固定成本不变假设;(2)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3)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选项A、B、C、D均正确。
甲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单价30元,单位变动成本18元,固定成本为3600元,满负荷运转下的正常销售量为600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在“销售量”以金额表示的边际贡献式本量利图中,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销售收入,所以该企业的变动成本线斜率为变动成本率,即18/30=0.6,销售收入线斜率为1,选项A正确,选项D错误;在保本状态下,保本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3600/(30-18)=300(件),则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300/600=50%,即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为50%,选项B正确;安全边际额=(预计销售量-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单价=(600-300)×30=9000(元),则安全边际中的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9000×(1-60%)=3600(元),选项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