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单选题]2021年12月31日,甲公司原料A成本为110万元,加工该原料至完工产品估计还将发生生产成本15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为5万元。当天A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降低,已降至80万元,估计完工产品的售价为150万元,2021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 A.60
  • B.30
  • C.20
  • D.0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批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因此,可变现净值用完工产品的预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该批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50-15-5=130(万元),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的成本,因此,没发生减值。


【知识点拓展】

材料减值问题,需区分情况:

1.如果材料是直接出售,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材料的估计售价-材料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2.如果材料是用于生产产品,此时才需要看产品是否减值,产品未减值,则材料就没有减值,具体可分为:

(1)产品没有发生减值,材料按成本计量;

(2)产品发生减值,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查看答案
本题来源:第三章 第4节 存货
去题库练习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材料成本。2021年5月1日结存甲材料200件,单位成本40元;5月15日购入甲材料400件,单位成本35元;5月20日购入甲材料400件,单位成本38元;当月共发出甲材料500件。5月份发出甲材料的成本为(    )元。
  • A.18 500
  • B.18 600
  • C.19 000
  • D.20 000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一次计算当月的单位成本,在此基础上计算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成本。甲材料平均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200×40+400×35+400×38)÷(200+400+400)=37.2(元);

5月份发出甲材料的成本=500×37.2=18 600(元),B选项正确。


【知识点拓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1)优点:计算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2)缺点:平时无法从账面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3)公式:

①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②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某商场采用售价金额法核算库存商品。2021年5月1日,该商场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总额为180万元,售价总额为250万元;本月购入商品的进价成本总额为500万元,售价总额为750万元;本月实现的销售收入总额为6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2021年5月31日该商场库存商品的成本总额为(    )万元。
  • A.408
  • B.400
  • C.272
  • D.192
答案解析
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月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250-180)+(750-500)]÷(250+750)×100%=32%,2021年5月31日该商场库存商品的成本总额=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180+500-600×(1-32%)=272(万元)。


【知识点拓展】

售价金额核算法(零售企业)

1.概念:指平时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2.计算公式:

①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总差价/总售价×100%

②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 × 商品进销差价率

③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 -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④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 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 + 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单选题]某企业2021年3月31日,乙存货的实际成本为100万元,加工该存货至完工产成品估计还将发生成本为20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为2万元,估计用该存货生产的产成品售价为110万元。假定乙存货月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0,2021年3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 A.-10
  • B.0
  • C.10
  • D.12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估计的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认存货跌价损失。2021年3月31日该存货可变现净值=110-20-2=88(万元),其成本为100万元,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0-88=12(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

  贷:存货跌价准备12

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知识点拓展

1.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2.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存货跌价准备

2)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时,按恢复增加的金额: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3)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当一并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等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等


[注意]

①“成本”指期末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

②可变现净值 = 存货的估计售价 - 进一步加工成本 - 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单选题]某企业月初“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24 000元,本月购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76 000元,本月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5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月初贷方余额为300元,本月购入材料的超支差为4 300元,则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    )元。
  • A.-3 000
  • B.3 000
  • C.-3 450
  • D.3 450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原材料科目核算的是计划成本,则企业月初“原材料”账户借方余额24 000元,即为期初结存计划成本。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300+4 300)÷(24 000+176 000)×100%=2%;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150 000×2%=3 000(元),故选择B选项。


【知识点拓展】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3)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5)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注意]

①材料成本差异率如为负数,代表节约差;如为正数,代表超支差。

②“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判断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有关货物的成本。(    )
  • A.
  • B.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其中,存货的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及相应的教育费附加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本题中,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货物支付的增值税,属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所以应该计入货物的相关成本。


【知识点拓展】

1.小规模纳税人核算增值税采用简化的办法,即购进货物、应税服务或应税行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一律不予抵扣,直接计入相关成本费用或资产。

2.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应税服务或应税行为时,按照不含税的销售额和规定的增值税征收率计算应交纳的增值税(即应纳税额),但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注意]

①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②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

点此查看答案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