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批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因此,可变现净值用完工产品的预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该批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50-15-5=130(万元),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的成本,因此,没发生减值。
【知识点拓展】
材料减值问题,需区分情况:
1.如果材料是直接出售,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材料的估计售价-材料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2.如果材料是用于生产产品,此时才需要看产品是否减值,产品未减值,则材料就没有减值,具体可分为:
(1)产品没有发生减值,材料按成本计量;
(2)产品发生减值,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不含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其中,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照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采购商品的成本=300 000+10 000=310 000(元)。
【知识点拓展】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注意]
①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仅仅是增加存货的单位成本。
②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的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剩余的原材料的数量=200+300-400=100(公斤),剩余的原材料都是4月10日购入的原材料,所以月末原材料的实际成本=100×110=11 000(元)。
【知识点拓展】
先进先出法
优点: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
缺点:较烦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注意]
先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的利润和库存存货的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含税售价需要作价税分离,不含税价款=含税价款/(1+适用税率)。所以销售材料应确认的其他业务收入=5 926.85÷(1+13%)=5 245(元);
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结转的其他业务成本应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4 200×(1+2%)=4 284(元);
销售材料应确认的损益=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5 245- 4 284=961(元),选项A正确。
【知识点拓展】
1. 发出材料的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2.生产性企业销售材料,应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销售商品,应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3.影响损益的科目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处置损益”等。
[注意]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选项ABCD均正确。
【知识点拓展】
1.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2.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孰低计量。
3.企业日常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发出的存货成本应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结转,按照所发出存货的用途,分别记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出售,应将材料费用(选项C)、加工费(选项D)、运输费(选项B)以及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选项A)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
【知识点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