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该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160+80-130=110(万元)。税法规定,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则该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110-110=0,选项A当选。
因确认保修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税法允许在以后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即该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0,选项A不当选。
因购入专利权形成的应付账款以及为职工计提的应付养老保险金,会计与税法处理相同,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不形成暂时性差异,选项B、D当选。
因税收滞纳金确认的其他应付款,税法规定其支出无论是否实际发生均不允许税前扣除,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选项C当选。
【知识链接】负债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选项A当选:预计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应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预计负债”。税法规定,与销售产品相关的支出应于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可知因预计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其计税基础为0(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选项B当选:从利润表的角度出发,购入设备的当年会计上的折旧金额大于税法允许扣除的折旧金额,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即当期会多交税,但未来会少交税,对企业来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分析:(举例说明)2023年1月购入设备其成本100万元,会计和税法的折旧年限均为5年、残值为0,会计上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而税法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2023年会计上的折旧金额=100×5/(5+4+3+2+1)×11/12=30.56(万元),税法上的折旧金额=100/5×11/12=18.33(万元);
2023年12月31日该设备的账面价值=100-30.56=69.44(万元),计税基础=100-18.33=81.67(万元);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选项C当选:交易性金融负债期末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选项D当选: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税法规定会计上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之前不允许扣除,由此也会造成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即当期会多交税,但未来会少交税,对企业来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