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单选题]纯生公司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产成品的实际成本。2024年12月月初甲产品的数量为300个,账面余额为60000元;本月5日和25日分别完工入库甲产品200个和500个,单位成本分别为208元和206元;本月10日和28日分别销售产品260个和180个。则纯生公司12月因销售甲产品而应结转的成本总额为(  )元。
  • A.88672.2
  • B.89692.2
  • C.89712.2
  • D.89748.2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12月5日甲产品单位成本=(60000+200×208)/(300+200)=203.2(元/个),10日销售甲产品的成本=260×203.2=52832(元),25日甲产品单位成本=(60000+200×208-52832+500×206)/(300+200-260+500)=205.09(元/个),28日销售产品的成本=205.09×180=36916.2(元),12月份因销售甲产品应结转的成本总额=52832+36916.2=89748.2(元)。
立即查看答案
本题来源: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和计量 ~第三节 其他存货的核算
点击去做题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企业的存货按计划成本核算,期初甲材料库存数量为100吨,其计划成本为200元/吨,“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借方余额为400元,本月以220元/吨购入甲材料100吨,则本期甲材料成本差异率为(  )。
  • A.3%
  • B.4%
  • C.5%
  • D.6%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借方为超支差,本期甲种原材料成本差异率=[400+(220-200)×100]/[(100+100)×200]×100%=6%。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下列交易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是(  )。
  • A.甲公司以公允价值为100 000元的存货交换乙公司的原材料,并支付给乙公司40 000元现金
  • B.甲公司以公允价值为1 000元的存货交换乙公司的原材料,并支付给乙公司800元的现金
  • C.甲公司以账面价值为11 000元的设备交换乙公司的库存商品,乙公司库存商品账面价值8 000元,公允价值10 000元,并且甲公司支付乙公司3000元现金
  • D.甲公司以账面价值为13 000元的设备(非生产经营用)交换乙公司的库存商品,乙公司库存商品账面价值为9 000元。甲公司设备的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并且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支付的现金500元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A,支付补价的企业:4÷(4+10)=28.57%>25%,属于货币性资产交换;选项B,支付补价的企业:800÷(1 000+800)=44.44%>25%,属于货币性资产交换;选项C,支付补价的企业:3 000÷10 000=30%>25%,属于货币性资产交换;选项D,收到补价的企业:500÷13 000=3.85%<25%,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在涉及少量补价的情况下,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注意不含25%)作为参考。如果高于25%(含25%),则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收入准则等其他一些准则。
(1)支付补价的企业:
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25% 或者 支付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25%;
(2)收到补价的企业:
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25% 或者 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存货中,其可变现净值为零的有(  )。
  • A.盘盈的存货
  • B.已发生毁损的存货
  • C.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 D.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 E.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答案解析
答案: C,D,E
答案解析:存货盘盈说明存货价值增加,不能表明可变现净值为0,选项A不正确;已发生毁损的存货可能还会有净残值,不能表明可变现净值为0,选项B不正确;综上知本题可变现净值为零的有选项CDE。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在存货项目核算的有(  )。

  • A.企业的周转材料
  • B.委托外单位加工的物资
  • C.

    企业生产产品发生的生产成本

  • D.企业外购用于建造厂房的工程物资
  • E.

    企业日常活动持有的、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数据资源

答案解析
答案: A,B,C,E
答案解析:

选项D,工程物资不作为企业的“存货”项目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作为“工程物资”单独反映,因此本题在存货项目核算的有选项ABCE。

点此查看答案
  • 激活课程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