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购零部件的单位储存变动成本=100×10%=10(元)
外购零部件的经济订货批量=(2×3600×20/10)1/2=120(件)
外购零部件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2×3600×20×10)1/2=1200(元)
外购零部件的全年总成本=100×3600+1200=361200(元)
(2)自制零部件的单位成本=50+100×0.1=60(元)
自制零部件的单位储存变动成本=60×10%=6(元)
每日耗用量=3600÷360=10(件)
自制零部件的经济生产批量={2*3600*400/[6*(1-10/15)] }1/2=1200(件)
自制零部件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 [2*3600*400*6*(1-10/15)] 1/2=2400(元)
设备使用期内的平均年成本=100000÷(P/A,10%,5)=100000÷3.7908=26379.66(元)
自制零部件的全年总成本=60×3600+2400+25000×4+26379.66=344779.66(元)
(3)由于自制零部件的全年总成本比外购零部件的全年总成本低,甲公司应该选择自制方案。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会引起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反方向变动的是( )。
根据公式,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Q*/2×U,因此单价和经济订货量均与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同方向变动,选项A错误;经济订货量Q*=(2KD/Kc)1/2,由此看出存货年需要量、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会引起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同方向变动,而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会引起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反方向变动。

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以下因素中,可能需要考虑的有( )。
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单位缺货成本×一次订货缺货量×年订货次数,选项A当选;保险储备量的储备成本=保险储备量×单位储存变动成本,选项B当选;计算“一次订货缺货量”时需要知道交货期内的平均需要量,选项C当选。年订货次数=存货年需要量/经济订货量,选项D当选。

在存货管理中与建立合理的保险储备量无关的因素有( )。


下列各项中,会使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提高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