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合同部分:
乙产品成本=80×(1000÷100)+80×3=1040(万元)
乙产品可变现净值=80×11.25-80×0.55=856(万元)
由于用原材料A生产的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乙产品发生减值,故库存A材料也发生减值。
库存A材料可变现净值=80×11.25-80×3-80×0.55=616(万元)
库存A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80×10-616=184(万元)
②无合同部分:
乙产品成本=20×10+20×3=260(万元)
乙产品可变现净值=20×11-20×0.55=209(万元)
由于用库存A材料生产的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乙产品发生减值,故库存A材料也发生减值。
库存A材料可变现净值=20×11-20×3-20×0.55=149(万元)
库存A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10-149=51(万元)
③库存A材料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合计=184+51=235(万元)
【解题思路】由于ABC公司持有原材料A的目的是将其全部用于生产乙产品,应先判断乙产品是否减值,若乙产品发生减值,则原材料A减值;若乙产品没有发生减值,则原材料A也不计提减值。又因为生产的100件乙产品中有80件签订了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20件没有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所以在判断乙产品是否减值的过程中,计算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分别考虑有合同和无合同的部分。
【知识链接】奇兵制胜2 第6页
方法一:先用甲产品的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比较,计算“存货跌价准备——甲产品”科目的期末余额;再根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计算当期应计提或应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若应转回,注意应在原已经的减值金额内转回)。
甲产品成本为500万元;
甲产品可变现净值=350-18=332(万元)
甲产品存货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500-332=168(万元)
甲产品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68-100=68(万元)
方法二:先确定减值前甲产品的账面价值,再与其可变现净值比较,直接计算当期应计提或应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若应转回,注意应在原已经的减值金额内转回)。
计提减值前甲产品的账面价值=500-100=400(万元)
甲产品可变现净值=350-18=332(万元)
甲产品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400-332=68(万元)
2021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合计金额=235+68=303(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303
贷:存货跌价准备——A材料235
——甲产品68


2021年12月26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双方约定,2022年3月20日,A公司应按每台103万元的价格向B公司提供8台M产品。2021年12月31日,A公司还没有生产该批M产品,但持有的库存C材料专门用于生产该批M产品,其账面价值(成本)为316万元,市场销售价格总额为338万元。将C材料加工成M产品尚需发生加工成本350万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2021年12月31日,C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 )万元。
本题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故C材料的可变现净值=M产品的合同价格-进一步加工成本=103×8-350=474(万元)。
【解题思路】
(1)由于题目没有问存货期末的账面价值,故不需要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直接计算可变现净值即可;
(2)先看持有存货(C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则可变现净值=以其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
(3)由于8台M产品都有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故估计售价为合同价格。

A公司拟将该批配件用于加工100件A产品,故判断配件是否减值应先判断用其加工的A产品是否减值。
A产品的可变现净值=100×(28.7-1.2)=2750(万元),A产品成本=100×(12+17)=2900(万元),可变现净值小于其成本,A产品发生了减值,则配件发生了减值;
配件可变现净值=100×(28.7-17-1.2)=1050(万元),配件成本=100×12=1200(万元),配件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00-1050=150(万元)。

选项D,用于生产有销售合同产品的材料,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应以该材料生产产品的合同价格为基础。

2020年12月31日,存货的成本为80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750万元,2020年年末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800-750=50(万元);2021年4月1日以820万元出售时的账务处理如下(不考虑增值税因素):
借:银行存款820
贷:主营业务收入820
借:主营业务成本750
存货跌价准备50
贷:库存商品800
出售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金额=820-750=70(万元),因此,选项B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