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单选题]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发出材料成本。2021年5月1日结存甲材料200件,单位成本40元;5月15日购入甲材料400件,单位成本35元;5月20日购入甲材料400件,单位成本38元;当月共发出甲材料500件。5月份发出甲材料的成本为(    )元。
  • A.18 500
  • B.18 600
  • C.19 000
  • D.20 000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一次计算当月的单位成本,在此基础上计算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成本。甲材料平均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200×40+400×35+400×38)÷(200+400+400)=37.2(元);

5月份发出甲材料的成本=500×37.2=18 600(元),B选项正确。


【知识点拓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1)优点:计算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2)缺点:平时无法从账面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3)公式:

①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②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查看答案
本题来源:第三章 第4节 存货
去题库练习
拓展练习
第1题
[单选题]甲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本月采购原材料2 060千克,每千克50元(含增值税),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为60千克,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为500元,企业该批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    )元。
  • A.100 500  
  • B.103 500
  • C.103 000
  • D.106 500
答案解析
答案: B
答案解析: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计入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也计入原材料成本。甲企业该批原材料的入账价值=2 060×50+500=103 500(元)。


【知识点拓展】


[注意]

①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仅仅是增加存货的单位成本

②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

点此查看答案
第2题
[单选题]某企业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20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135万元,计划成本为150万元,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80万元。当月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万元。
  • A.153
  • B.162
  • C.170
  • D.187
答案解析
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0-15)÷(200+150)×100%= -10%;

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180×(1-10%)=162(万元);

本月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200+150-180)×(1-10%)=153(万元),故选择A选项。


【知识点拓展】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3)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5)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注意]

①材料成本差异率如为负数,代表节约差;如为正数,代表超支差。

②“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

点此查看答案
第3题
[单选题]某企业2021年3月31日,乙存货的实际成本为100万元,加工该存货至完工产成品估计还将发生成本为20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为2万元,估计用该存货生产的产成品售价为110万元。假定乙存货月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0,2021年3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 A.-10
  • B.0
  • C.10
  • D.12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估计的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确认存货跌价损失。2021年3月31日该存货可变现净值=110-20-2=88(万元),其成本为100万元,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0-88=12(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

  贷:存货跌价准备12

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知识点拓展

1.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2.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存货跌价准备

2)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时,按恢复增加的金额: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3)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当一并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等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等


[注意]

①“成本”指期末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

②可变现净值 = 存货的估计售价 - 进一步加工成本 - 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点此查看答案
第4题
[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有(    )。
  • A.先进先出法
  • B.移动加权平均法
  • C.个别计价法
  • D.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答案解析
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D,不是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而是存货期末计量的方法。


【知识点拓展】

在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种:

1.个别计价法

1)优点:成本计算准确

2)缺点:在存货收发频繁的情况下,发出存货成本分辨的工作量大

3)适用范围: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1)优点: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

(2)缺点:较烦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1)优点:计算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2)缺点:平时无法从账面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3)公式:

①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②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4.移动加权平均法

1)优点: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成本比较客观

2)缺点: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3)公式:

①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次进货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②本次发出存货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单位成本

③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注意]

①先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的利润和库存存货的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②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点此查看答案
第5题
[单选题]2021年12月31日,甲公司原料A成本为110万元,加工该原料至完工产品估计还将发生生产成本15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为5万元。当天A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降低,已降至80万元,估计完工产品的售价为150万元,2021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 A.60
  • B.30
  • C.20
  • D.0
答案解析
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批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因此,可变现净值用完工产品的预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该批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50-15-5=130(万元),可变现净值高于存货的成本,因此,没发生减值。


【知识点拓展】

材料减值问题,需区分情况:

1.如果材料是直接出售,材料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材料的估计售价-材料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2.如果材料是用于生产产品,此时才需要看产品是否减值,产品未减值,则材料就没有减值,具体可分为:

(1)产品没有发生减值,材料按成本计量;

(2)产品发生减值,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点此查看答案
  • 领取礼包
  • 咨询老师
  • 在线客服
  • 购物车
  • App
  • 公众号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