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选项B);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选项D)。
【知识点拓展】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拓展】
①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
②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知识点拓展】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资产的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选项A正确,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即会计等式右边一增一减,其平衡关系保持不变;选项B正确,资产内部一增一减,即会计等式左边一增一减,其平衡关系保持不变;选项C错误,会计等式左边增加,右边必须等额增加,如果一项资产增加,要保持所有者权益不变,负债要等额增加,其平衡关系保持不变;选项D错误,会计等式左边不变,右边必须一增一减,如果资产不变,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要等额减少,其平衡关系保持不变。
【知识点拓展】
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被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3.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引起会计等式一边或两边有关项目相互联系地发生等额变动。当仅涉及会计等式的一边时,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相反方向的等额变动;当涉及会计等式的两边时,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相同方向的等额变动,但不会影响会计等式的成立。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可知期初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150 000-50 000=100 000(元);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表明所有者权益将减少,本期增加所有者权益=60 000-40 000=20 000(元)。故,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所有者权益-本期减少所有者权益=100 000+20 000=120 000(元)。
【知识点拓展】
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被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3.在借贷记账法下,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选项C错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静态会计等式,可以反映在某一特定时点企业资产的基本状况,而不是某一特定时期。
【知识点拓展】
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该等式被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基本会计等式或静态会计等式,它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被称为经营成果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